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信一键登录

科吉思石油论坛

搜索
查看: 3622|回复: 0

明老师找油-7- 地震解释就是“追轴”吗?(续).

[复制链接]

57

主题

72

帖子

279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79
发表于 2018-3-5 23: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ing170 于 2018-3-5 23:15 编辑

科吉思石油技术  明治良
前言:
搞地震勘探的人都知道,通过野外采集及处理,我们可以得到三维地震数据。地震的波组特征反映地下构造和储层变化,我们通过追踪同相轴横向延展来解释地下的构造高低,通过同相轴的错动和不连续性来解释断层的展布,进而形成等T0图和构造图。但大家是否想过,地震解释就是“追轴”吗?
上期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曲流河沉积,岩性变化很快导致同相轴错断而误判为断层的实例,今天给大家介绍另一个实例
项目背景:
本项目属于三角洲前缘的砂泥岩沉积,整体沉积非常稳定,从地震剖面上看到目的层顶底的蓝色层位指示的同相轴,表明这套地层在区域上厚度还是非常稳定的,和地质概念吻合。由于该区储层相对于非储层而言为低阻抗,通过标定,地震为正极性,故储层顶界面对应负的反射系数,在地震上为波谷,为了方便观察,我们把地震资料负极性填充显示
image3.png
问题提出:
在两个蓝色的层位中间的那套储层,如下图地层对比剖面上的蓝框内所示,除了3口水平井没有钻穿外,钻遇该套地层的20多口井中垂直厚度都比较接近,和三角洲稳定沉积的地质概念吻合。
image4.jpg
但如果看地震剖面,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从沉积稳定性假设看,我们应该解释红色的层位,但很显然地震同相轴发生了变化,从波组特征看,我们应该解释绿色的层位,在中间开一条断层,当然如上一篇微文中指出的那样,这儿开断层也不是很合理,只在中间有这样一个大的断层,但上下同相轴都断不开,从构造力学角度也说不通,简单地追轴似乎有点问题。那么应该怎样解释才会更合理呢?
image5.png
岩石物理分析
我们把过地震测线的测井曲线回放一下看到,图中蓝色曲线为纵波阻抗,颜色为岩性,在W1和W2井,红色油层的阻抗明显低于上覆泥岩的阻抗,对应负的反射系数即地震的波谷,而在右边的W4井,在该套储层内出现了很多天蓝色的钙质夹层,这些夹层呈现高速、高密、高电阻、高阻抗的特征,其阻抗明显高于上覆泥岩的阻抗,对应正的反射系数即地震的波峰,两边的地震反射应该不同。
image6.png
统计工区内各井测井曲线,制作交会图寻找岩石物理规律发现,整个地区油层(红色)和水层(深蓝色)为最低阻抗,泥岩(灰色)为中等阻抗,而钙质胶结砂岩为最高阻抗,同时结合纵横波速度比(纵轴)可以很好识别储层和非储层。
通过地质分析及断层封堵性研究,认为构造右侧上下盘地层岩性对接,断层封堵性差,地层水活跃且易于水中溶解的钙质沉淀,形成钙质胶结砂岩
image7.png
地震正演
根据前面的分析建立稳定沉积构造模型如下图所示,其中A02和A01PH均用实际阻抗曲线,最右边井在目的层上下用A01PH实际测井曲线,
但目的层段用实际含钙较多测井曲线建立初始模型。
image8.png
利用该模型插值形成阻抗剖面如下图所示
image9.png
对正演的初始阻抗模型用实际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正演的合成地震记录剖面
image10.png
对比正演合成地震记录和实际地震剖面可以看到,在目的层段二者还是非常相似的,都是由波谷变到了波峰,同相轴的能量关系也很类似,说明我们的初始构造模型是合理的,也符合沉积稳定性假设,是由于砂岩中部分被钙质胶结导致同相轴变化。
后期我们还用各种方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包括生产数据的历史拟合,以及后钻井验证,结果表明构造是可靠的,就是应该从波谷解释到波峰。
image11.png
结论与建议
有断层同相轴可能会错断,但错断不一定就是有断层,构造变化、岩性变化、物性变化、甚至流体变化都可能导致同相轴变化,地震资料的信噪比、采集脚印等也可能影响,在地震解释过程中,一定要有地质的观点、沉积的观念、和岩石物理的思想,实在想不明白了还可以多做一些正演,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震剖面响应,才能得到更符合地下实际的模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服务支持:DZ动力|科吉思石油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 京ICP备15057753号

GMT+8, 2024-4-19 06:07 , Processed in 0.21863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