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是否舒服只有脚知道——浅谈对地震资料保幅的认识 一提到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就让人想到高性能计算机、复杂算法等,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非从业者很难窥其全貌。作为地震资料的真正使用者-解释员与地震资料处理员之间往往对地震资料的保幅评判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然这也是业界一直以来主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原因。 有幸从事过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地震反演工作,在此谈谈个人的认识,欢迎拍砖。 1. 本人认为,以最终用途为目标导向的保幅处理才是真正的保幅。 大家都认为保幅处理很重要,但至于什么是真正的保幅,教科书上没给下定义,有部分学者在此方面有过一些探讨,但业界一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个人认为,要下这个定义,即困难又简单。 困难在于,如果我们只是盯着其中某个处理环节,辟如不管是针对信噪比还是针对界面反射的相对振幅量能,那么保幅处理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悖论,因为每一个处理环节本身都是在改变它们,何来的保幅处理? 至于说简单,如果我们以目标为导向(‘’),一切以最终用途为准,那么,一切更加有助于利用地震资料更客观认识地下地质特征的手段都可以认为是保幅的! 如果井控处理的地震资料与合成记录能达到以下的吻合程度,后续储层预测还用愁吗?(注:下图中有部分煤系层段) 2. 如何评判资料保不保幅?——井控保幅处理! 我们知道,目前地震资料在应用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构造解释,通过地震资料同相轴来描述地下的构造信息;另一类是储层预测,包括各种属性分析、速度场预测等等,通过地震资料的振幅、相位等计算分析相关属性。总体而言,我们的保幅性主要与后者即储层预测相关。 那么满足储层预测需要、真实合理反演地下(地质)情况,与真实地质(测井、录井、岩心等硬数据)情况保持一致的资料即为保幅资料。 通俗来说,用井即可评判资料的保幅性, 在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均可以利用井上的硬数据信息来检验与评估地震资料的保幅性。此即为井控保幅处理。 部分商业公司一直在业界推行井控保幅处理,但事实上,从客户反响来看并不是那么理想。个人认为是在执行层面出了问题,各专业间衔接还远远不够。
3. 如何做好井控保幅处理? 考虑到现阶段的现实情况、问题的复杂性、主观认识的差异性,个人认为要做好何幅处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井资料等硬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硬数据不一定硬!录井、测井、岩心资料、试油试采等常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假像,一定要去伪存真,别偏了方向。 上图中,相邻A、B两井,A井井径严重垮塌,密度与声波曲线与B井明显不同。如果用了A井来指导地震处理,肯定会出错。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碰到各种硬数据矛盾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多学科综合分析。 2.要具有大局观,把握好每一个处理环节及最终效果的关系; 做过地震资料处理的人知道,有时候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愠不火,慢慢解决,比如说静校正、速度分析、去噪等,不能指望某一次迭代就达到目标,常常采用多步循序渐进;但有时候又需要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比如去坏道。要合理评估对结果影响大的环节,在其中投入更多气力。
3.不要盲目追求某种方种的高端性,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实际与第二条有些类似); 地震资料技术一直在推陈出新,就方法或某个模块而言,新方法新模块较老方法、老模块往往有着其先进性,若用数学百分比来描述,可能效果提高了50%甚至更高,但就其在整个处理流程来看,可能用与不用的效果是有一定差异,但对我们认识地下基本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带来副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就一定要注意并慎重。比如有时候某区块做过N轮了,不太好,又要新上提频处理,结果过多提高了中高频能量,压制了低频,对后续储层预测反而造成一定困扰(其实在储层预测阶段还有利用井等各种地质信息进一步提高分辨率的空间)。
4.处理人员需掌握解释人员、地质人员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其实最重要的是考虑问题的角度。 常常听处理人员说,这个模块是保幅的,那个模块是不保幅的,其实单从方法原理方面来评判是不够的,应以地质问题的解决为最终导向。作为一个处理人员,不仅面对的是抽像的一堆数字,更重要的是在利用这些抽像的数字在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处理人员需要更多的了解地质研究流程,掌握研究区块的地质难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光靠项目组内捆绑处理、解释人员在一起办公的一体化还远远不够,需要测井、地质、处理、解释等不同专业人员互相了解,并能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