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ing170 于 2018-3-5 23:25 编辑
油藏多学科一体化研究之我见 --科吉思石油技术. 明治良
多数油田地质工作者对多学科之间衔接的重要性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他们组建了多学科的专家在同一个项目组中,同时还购置了各种号称“一体化研究平台”的软件系统,希望各个学科的专家在这一个平台上协同工作,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来建立更精确的地质模型。但很多多学科综合项目组运行的结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是在这个综合项目组中,每个学科的专家还是仅仅在利用“一体化研究平台”中的自己学科那点东西,基于上步研究成果开展研究,之后把自己研究成果交给下一个学科,一体化项目组仅仅是把人聚集在一起,但干活的思路、理念还没有转变,还是一个顺序流程,而不是一个可迭代的研究流程。
比如,物探工程师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地下构造高低,断层展布,同时预测储层发育,可以建立他们地质模型1,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构造精度及储层的横向预测性,但限于地震频带限制,其纵向分辨率差; 测井工程师拥有丰富策测井资料,他们根据声电放磁等高分辨的测井资料进行分析,曲线多井对比,建立他们心目中的精细地质模型2,该模型纵向分辨率很高,和已钻井吻合,但由于测井探测距离有限,该模型仅在近井地带比较准确,井点之外更依赖于井间插值
地质家通过对区域沉积规律的认识和以往经验,结合测井模型和地震资料,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建立了一个和地质规律、测井成果以及地震解释都基本吻合的地质模型。
这次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基于这个成果钻井,并开展油藏数值模拟,设计开发方案,并投入开发! 但往往几轮钻井,几年油田开采下来,发现井网往往不够合理,实施结果和预想相差很大
钻井结果不理想,开发方案不合理,说明我们的很多工作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强化每一个学科的质量控制及信息挖潜,而更重要的是多学科的交互质控和一体化研究,才能在大量存在瑕疵的数据中去伪存真,抓住地下本征规律,小编后续会陆续发文就研究过程中各个学科常见问题及对策,今天仅就建模数模一体化迭代研究进行分析。
传统的建模-数模研究流程是这个样子滴
地质建模工程师花费很大气力综合测井、物探、地质等信息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希望通过油藏工程师结合生产历史进行进一步优化模型,但常规油藏软件接受不了这种动辄千万级的网格模型,只好对模型抽稀粗化,然后交给油藏数模工程师。油藏工程师拿到这个模型后利用生产油水及压力数据进行拟合,在设置好常规油藏参数后,初始误差无论单井还是全区都可能比较大,说明模型需进一步优化。
但这时问题出来了,油藏工程师无法说明是模型粗化出的问题还是原始地质建模模型精度问题,没办法,他只好自己动手修改模型,修改的方法通常是近井模型属性修改,如果两口井间见效很快,就把这两口井间网格传导率改大,修一条“高速公路”,如果生产上两口井间不连通,就在模型的两口井间增加一个低渗致密的“墙”,最终达到和历史生产数据的拟合,各井拟合误差小于规定误差。
但严谨的读者可能会说:“你这样修改只是为了拟合而拟合,是没有道理的”,是的,这样的修改常常使最终模型和初始模型差异很大,是不符合地质规律的,这样的油藏模型已经丧失了预测性,基于这样的模型进行的开发方案设计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这样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但这却不是个案,它时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如何化解这个问题?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模型不粗化,让建模的模型和数模的模型统一起来,让建模和数模研究迭代起来,数模工程师发现拟合不上后,会和建模工程师一起分析误差原因,是全局误差还是局部误差?是井的原因还是地震的原因?是建模参数原因还是数模参数导致?发现问题并解决才能得到一个真正有预测性且和以往生产历史相吻合的模型,这样的模型才能得到一个有预测性的开发方案设计,指导油田高效开发。
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说:“你不粗化油藏软件根本算不动呀!”, 其实不用担心,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精细油藏数模需求提高,新一代的油藏数模软件也随之诞生,像我们新近使用的精细油藏数模软件tNavigator,在普通工作站上就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轻松完成上千万网格的油藏数值模拟,在国内集群上已经完成上亿网格的油藏数值模拟,不粗化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地质家的思路能否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
这个多学科一体化迭代研究流程我们已在国内油田开展多个实际项目服务,并取得很到的研究效果,后续会整理发文与大家分享,欢迎关注并展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