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老师找油-34-“死人不会说话”与地质统计学调参(3) 前两期讨论太多的“死人不会说话”,也看了国际大牛在样本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统计学研究,回到我们的石油地质研究,如何在井的样本存在“幸存者偏差”的情况下开展地质分析,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再回顾一下第一篇中提到的在做统计学研究时的两点经验: 1、 要把尽可能多的井参与到统计学参数(如纵向和横向变程、储地比等)的求取 2、 井太少时没法做好统计学建模或统计学反演 显然前面提到的两个认识是有一些问题的,要做好统计学建模或统计学反演调参,一定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还是用实际数据说话吧。 先举一个砂泥岩研究的例子 在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某地区50平方千米范围内,先期打了四口井后,结合三维地震属性发现强振幅是河道主体,占工区面积的30%,弱振幅没有储层,但占工区面积的70%,后续连续在强振幅的构造高部位上打了12口井,口口成功,按说井数也不少了,可这些井统计的变程你相信吗? 由于这种曲流河道储层横向相变非常快,仅用钻井资料去统计统计学参数,再开展地质统计学建模几乎不可能刻画出这种复杂储层的变化,这时就要尽可能加密“井位”,考虑到钻井成本如此之高,我们可以考虑建立“虚拟井位”,就是把三维地震数据的每个地震道都作为一口井位,这样我们的井位密度就可以达到每25米一口井了,当然我们也需要用井对地震进行标定,看看我们感兴趣的储层在地震上是怎样的响应,这些响应在地震同一沉积时期空间是怎么分布的,这样在去调整变差函数,其精度就高多了。对复杂沉积的描述能力也就强多了。 当然有了地震的加入,我们就把地质统计学建模和地震反演结合起来,这就是地质统计学反演了,它可以更好地描述地下复杂沉积现象,同时由于它更多应用了测井的高分辨地层信息,比常规基于地震资料的反演有了更高的分辨率,因此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是一种在开发阶段精描常用的技术,在很多油田已经发挥了很显著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