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维地震勘探的普及,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种三维资料,有时间偏移资料,也有深度偏移资料。同时在一个研究工区内及邻区,或多或少有一些前人的地质认识或测录井资料,也就是基本的先验知识,比如该区是砂泥岩组合还是碳酸盐岩组合,储集层主要是什么岩性等等。那么当我们收集到这些资料之后,我们该如何着手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呢?
基本的地球物理勘探原理告诉我们,地震记录是子波和地下反射系数褶积的结果,而反射系数又是反射界面上下两层波阻抗之差与反射界面上下两层波阻抗之和的比值,这里面涉及到褶积算法,要想直接建立起地震记录和反映地层真实弹性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不直观,另外,地震记录中会隐藏很多子波调谐假象,简单的理解就是,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同相轴都是对应一个真实的地层界面的!更不用说我们拿到手上的地震记录本身也存在诸多保真性问题。
那么,如何建立起地震记录和地层弹性参数之间的联系,如何识别出对应地质目标的真实主要同相轴,甚至如何辨别及论证地震记录中的虚假信息,都需要地震正演分析来帮助我们完成。以下用ColchisFM国产地震正演软件来进行地质模型设计及地震正演研究。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ColchisFM地震正演分析实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子波调谐对地震记录的潜在影响:
根据研究地区实际地震资料的分析,本次用到的子波是主频25Hz的雷克子波,长度80ms,如下图所示。
用于本次正演分析的25Hz雷克子波
该正演分析实例,如下图所示,设计了三组厚度不同的地质模型(背景速度6000m/s,地层速度4000m/s),较形象直白地表达了地层厚度的变薄过程(100ms->50ms->35ms)。
不同厚度地质模型
从下图对应的正演地震记录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地震记录从地层顶底界面较“单一”的反射及空白带(100ms),到空白带逐渐消失(50ms),再到子波旁瓣逐渐反相叠加相消(35ms),出现一个较细的“假”同相轴的过程(35ms)。图4为地震正演记录叠合模型波阻抗,从该叠合图上,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地质模型界面和地震正演记录的对应关系,这些显示方式在ColchisFM地震正演软件上都能很便捷地实现。
不同模型对应的正演地震记录
不同模型对应的正演地震记录(叠合显示波组抗模型)
欢迎光临 科吉思石油论坛 (http://bbs.colchi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