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实际情况是,该井单井累产油超过16万吨,没错,16万吨
为什么?
怎么会这样?
你这是预测的啥呀?
且慢,先不要垂头丧气,抱怨预测结果,前面二百多口井的检验可不是玩虚的,我们没有理由对整个预测结果丧失信心,还是仔细分析原因吧。
仔细看这口井的生产历史:
酸压段1:2002.9月对井段5639-5645m酸压完井,初期日产油290t,含水3%。截止2007.5月累产油14万吨,累产水2.2万吨。
酸压段2:2007.5月对井段5536-5575m裸眼酸压,初期日产油98t,含水7%,截止到2014年8月,累产油3.2万吨,累产水7.4万吨,2015年1月单元注水。
这井真好呀,多么让人羡慕的产量数据,可这么好的井为啥吻合不好呢?
仔细琢磨发现,该井先采的下面井段,该段采的没油后再上返到上面第二井段,现在上面井段也已经采的快没油了。
那,那地震是什么时间采集的?
2011年采集的该块三维地震
对比生产数据发现,在2011年地震采集的时间,下段储层的油已经采空了,上面储层也已经采了4年时间,剩余油已经不多,含水已经很高了,这实际上和地震烃类检测的结果非常吻合。这难道是巧合!一定是的
结论
对于很多老的油田,历经勘探开发多年,钻测井资料跨越周期长,测井系列变化大,多井一致性问题十分严重,地下地质情况也在发生变化,生产历史也是一直在变化,地下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变化,在精细油藏描述中将这些信息进行消化和利用,把这种“4D效应”化不利为有用信息,才能建立起更符合地下实际的地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