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科吉思石油技术微信公众号 作者:明治良
目前很多人一提起地震分辨率,就想起楔状模型,想起了λ/4,详见李庆忠院士的《走向高精度勘探的道路》,俞寿朋专家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等
回顾“楔状模型”
楔状模型在地质上还是很简单的,它一般设计成在一大套稳定纯净的泥岩中夹着一个厚度从0到50毫秒的连续纯净砂岩,给定子波进行褶积就得到正演地震剖面,通过在正演地震剖面上解释出储层的顶面和底面层位,与实际正演初始模型对比,看地震的顶底解释精度及厚度解释精度。
从顶/底层位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在地震的调谐点(λ/4)之上,解释层位和初始层位吻合很好,但在调谐点之下,二者厚度差异很大。
将相减得到的地层厚度和模型厚度对比较来看地震的分辨能力,发现λ/4厚度之上解释精度是比较可靠的,λ/4之下误差较大,因此得出结论:地震的分辨率下限是λ/4。
按照“楔状模型”计算地震的分辨率咋样?
如果知道了地震的主频以及层速度,就可很容易地计算出λ/4,在前面刘义的微信中给出了一个计算,比如渤海湾浅层明化镇组地层,选择一个比较乐观的参数,如地震主频30Hz,地层速度4000m/s,就是25米。也就是说用这套地震,在该段目的层储层识别的下限是25米。换句话说在此厚度以下的储层地震无法识别。但实际研究时经常发现,往往比这薄得多的储层,比如5-8米的储层,甚至3-5米的储层,地震都可很好识别,并得到钻井验证,那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怎样理解λ/4分辨率
实际上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所说的λ/4地震分辨下限,是通过层位解释的方法,通过地震的走时(相位)信息来确定储层顶底,在λ/4之下,正演层位解释厚度和实际地层厚度差异很大。见下图蓝色曲线,红色为沿层振幅值,调谐点在13ms左右。
实际上,我们知道地震有几个很重要的特征,振幅、频率和相位等,通过相位已经分辨不了了,通过振幅会咋样呢?
通过振幅曲线可以看到,在调谐点振幅最强,在调谐点之上振幅首先下降,然后趋于平稳,不是很好使,但在调谐点之下,振幅和地层厚度有一个接近线性的关系,因此通过振幅是可以比较好滴刻画比较薄的储层的。
实际研究中地震的分辨率咋样?
这是我在十几年前完成的一个渤海湾盆地明化镇组的一个商业项目,目的层属于在大套泥岩中夹持的曲流河沉积砂体。砂地比约30%,在工区的中部断陷区是油田主体,工区南部是一个斜坡,没有明显的构造圈闭。
后来通过三维地震,利用地震道积分数据体进行三维雕刻,得到储层展布如下图,可以看到储层的展布和我们地表看到的曲流河特征非常类似,和实际钻井成果吻合的也很好。
欢迎光临 科吉思石油论坛 (http://bbs.colchi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